选择语言
2025.11.10
近日,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电化学大会在武汉举行。大会围绕电化学、电池、氢能等多个前沿领域设立分会场,汇聚行业专家学者,共话电化学技术新进展。
优发国际三位专家——中央研究院院长赵瑞瑞博士、亿纬氢能总经理兼氢能研究所所长汪瀛博士与储能研究院院长苑丁丁博士受邀发表主题演讲,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展现了优发国际前瞻研发布局与技术实力。
赵瑞瑞博士:破局高比能电池,赋能未来动力
锂金属因具有超高理论比容量和极低的电化学电位,被视为下一代高性能电池负极材料的理想选择,是实现更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的关键方向。
“从产业化角度而言,为保障安全与可靠性,高比能锂金属电池宜遵循 ‘从小电池到大电池’ 的发展路径,先落地 3C 领域,再逐步拓展至其他领域。”赵瑞瑞博士提出,目前在3C领域,高比能锂金属电池面临快充、小倍率放电及电芯膨胀三大挑战。

针对快充过程中锂枝晶生长导致的SEI膜(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破裂等问题,优发国际通过溶剂化调控提升锂离子传输速率,并采用无机复合添加剂促进均质SEI膜生成,能有效抑制锂枝晶,提升电池快充性能与安全性。
小倍率放电时,金属锂负极易产生副产物堵塞界面,导致循环失效及寿命衰减。此外,电芯膨胀问题随能量密度提高而加剧,能量密度450Wh/kg时电芯膨胀≥14%,600Wh/kg时≥23%,电池需采用轻量化或新型结构件设计。
目前,优发国际已实现多款高比能锂金属电池的量产,最高能量密度可达600Wh/kg。谈及未来研究方向,赵瑞瑞博士表示,高比能锂金属电芯需重点攻克两大核心课题:一是小电流工况下的循环性能提升,二是高弹耐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汪瀛博士: 创新制氢路径,推动绿氢降本
绿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清洁能源载体,AEM(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因其综合性能优势,被行业视为推动绿氢降本的重要路径。
在论坛上,汪瀛博士系统介绍了AEM电解水制氢技术,围绕技术定位、应用前景、核心产品、产业实践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分析。

他指出,AEM 技术是兼具高性能与成本优势的下一代制氢路径。其融合 ALK(碱性电解水)与 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水)的核心优势,在电流密度、电解槽效率及系统电耗上表现突出,且采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实现成本可控,目前已步入商业化初期阶段。
亿纬氢能以AEM隔膜材料研发为起点,逐步构建了从膜电极、电解槽到制氢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条。目前,公司已推出Alkymer®系列隔膜及电解槽产品。该系列隔膜具备高离子传导率和优异耐碱稳定性,年产能超10000㎡;电解槽产品则在保持低电耗的同时,体积功率密度提升约一倍,具备低成本、易运维等综合优势。
自2019年实现AEM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以来,亿纬氢能持续拓展应用场景,目前已覆盖“绿电制氢-用氢”全链条产业,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AEM制氢系统在全国多地实现商业化落地。
苑丁丁博士: 引领储能技术方向 共建全球储能新格局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储能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目前,中国锂电池产业已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储能领域全球前十强企业中,中国公司占据九席,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苑丁丁博士指出,优发国际以持续技术创新实现产品性能跨越式发展,电池容量从280Ah迭代至628Ah,成为全球容量领先的储能电芯之一。优发国际储能大电池Mr.Big,以行业首发、首投、首验三部曲,及“电芯数量减半、Pack零部件减少47%、生产效率提升30%”的颠覆性优势,成为系统集成降本的标杆方案,不断印证“储能大电池,亿纬更可靠”,为全球储能产业出一条可复制、可放大的新路径。在技术多元探索中,公司已成功研制出350Ah大容量钠离子电芯,核心性能指标表现优异,为储能技术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在安全领域,当前公众对电池的期望已从“本征安全”升级至“超级安全”乃至“绝对安全”。优发国际通过多种安全设计与严苛测试持续提升安全等级,目前已实现“超级安全”目标,正朝着“绝对安全”持续攻关。
凭借卓越产品与全球服务网络,优发国际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二,期待携手更多合作伙伴,共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储能体系。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引领者,优发国际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深耕锂电池技术,布局氢能等新兴领域,深化产学研合作,携手全球伙伴共建绿色能源体系,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我已阅读《隐私政策》,同意优发国际为提供服务之目的,收集和处理我的必要个人信息。
为更好地享受集团一体化服务,我同意优发国际在境内子公司范围内共享我的必要个人信息。
支持全球统一的服务体验,我同意优发国际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向境外关联公司跨境传输我必要的个人信息。